重磅!山東發布交通規劃!高速高鐵機場城軌到你家門口嗎?京滬高鐵二通道!在建高速規模最大!


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到2022年全省高鐵里程達到45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500公里。

濟南、青島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復,建設總里程317公里。淄博、濰坊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已編制完成,煙臺、濟寧、臨沂、威海等市正在加快編制建設規劃。

濟南至相鄰6市半小時通達,濟南至青島、青島至周邊市、全省相鄰各市1小時通達,濟南與省內各市2小時通達,省內各市之間3小時通達。濟南與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西安、鄭州、沈陽、合肥、南昌、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等14個國內主要城市3小時左右通達。

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里程2293 公里,是我省歷史上在建規模最大的時期

鄭州至濟 南鐵路、雄安至商丘鐵路、京滬高鐵二通道等國家干線高鐵和濟 南至濱州、濱州至東營、濰坊至煙臺、萊西至榮成等城際鐵路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規劃里程1720公里。

實施濟南機場改擴 建、濰坊機場遷建,新建聊城機場,新建棗莊、菏澤機場,遷建濟寧機場。

實施濟南機場改擴建,布局3座航站樓、4條跑道,同步建 設集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長途客運、機場巴士于一體的綜 合交通換乘中心,打造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


山東繪交通藍圖:高鐵要建“三環”,高速破9000公里

新銳大眾 記者 吳榮欣 陳明  

到2035年,我省將全面形成“四橫五縱”綜合交通大通道,全面形成快捷高效的“1、2、3、12”綜合交通圈。濟南至濰坊高速公路、濟南至泰安至曲阜至棗莊至徐州旅游通道、雄安至商丘鐵路山東段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將規劃建設……9月12日,省政府網站公布《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統籌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布局超前、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智慧引領、綠色生態、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新局面提供堅實保障。

“四橫五縱”綜合交通大通道的四橫通道即北部沿海通道、濟青通道、魯中通道、魯南通道;五縱通道即東部沿海通道、京滬二通道、濱臨通道、京滬通道、京九通道。《規劃》提出,加快推進既有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完善通道功能,不斷提高運輸效能;規劃建設一批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等重大交通項目,構建新的綜合交通通道,全面形成能力負荷充分、資源配置優化、內外互聯互通的 “四橫五縱”綜合通道布局,實現與國家 “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的有效銜接。

“1、2、3、12”綜合交通圈,即通過高鐵實現覆蓋全省、通達我省周邊主要城市的“1、2、3”小時陸上交通圈,其中濟南至相鄰6市半小時通達,濟南至青島、青島至周邊市、全省相鄰各市1小時通達,濟南與省內各市2小時通達,省內各市之間3小時通達,濟南與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西安、鄭州、沈陽、合肥、南昌、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等14個國內主要城市3小時左右通達,覆蓋人口7.7億,輻射國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通過民航實現我省中心城市與世界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通過航運實現我省沿海港口群與全球主要港口全面通達;通過打造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體系,構建重點城市城區40分鐘便捷生活交通圈。

《規劃》提出,緊緊立足山東發展實際,盡快補齊交通短板,全力推動航空優先發展,積極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接續發展,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統籌一體布局。高速鐵路通車里程現為1240公里,到2035年,全省路網總規模達到5700公里,同步規劃800公里市域鐵路,高鐵網絡覆蓋縣域范圍達到93%以上,高鐵通道進出口增加到15個,時速350公里高鐵占比提高到80%以上,全面構建“四橫六縱”現代化高鐵網絡,形成覆蓋全省的 “省會環、半島環、省際環”格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現為5820公里,到2035年,全省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覆蓋全省所有縣 (市、區),高速公路通道進出口增加到27個,與普通干線公路和城市主干道路高效銜接,形成 “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網絡布局,力爭實現通道內均有2條以上貫通的高速公路。沿海港口加快港口資源整合步伐,盡快形成以青島港為龍頭的現代化沿海港口群。構建以京杭運河、小清河、黃河、徒駭河航道 “一縱三橫”為主骨架,以濟寧港為核心,棗莊、菏澤、泰安港為輔助,其他一般港口為補充的航運體系,把內河航運發展成帶動沿河產業帶興起的 “黃金水道”。運輸機場實施民航優先戰略,提升完善濟南、青島、煙臺樞紐機場功能,統籌推進淄博、棗莊、東營、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支線機場規劃建設,構建 “三樞十三支”運輸機場格局,形成渤海灣南部運輸機場群,推動機場群與城市群協同發展。統籌城市內外交通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大型綜合客運樞紐通聯能力,形成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高效一體銜接的網絡格局。統籌推進油氣管道和儲運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老舊管道,形成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油氣運輸體系。

《規劃》提出,全力構建一體銜接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堅持客內貨外、集約高效、外通內暢、立體銜接,以高鐵、機場建設為重點,統籌布局鐵路、航空、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各種交通方式,建立重要綜合客運樞紐之間快速、便捷的直達通道,形成多層立體、高效便捷、零距離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科學有序外遷城市中心區內的大運量貨運場站,打造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綜合物流樞紐。綜合考量全省區域格局,打造以濟南、青島為核心的“2+4+N”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加快提升濟南、青島樞紐國際服務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努力培育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完善煙臺、濰坊樞紐全國性服務功能,打造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臨沂、菏澤樞紐區位優勢,加快建成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大力提升重要節點城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加快構建一批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多點聯動、區域帶動、互聯互動的良性發展格局。

《規劃》還提出,加快促進綜合交通智慧發展,全面推動綜合交通綠色發展,全力保障綜合交通平安發展,大力提升綜合交通可持續發展水平;加強生態保護,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完善監管保障體系,預防和減緩不良環境影響;建立健全“大交通”體制機制,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協同管理、一體服務,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附《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文字全文,文字、圖片等請以山東省政府網站發布為準。

《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和標志。建設現代化的綜合交通網絡,是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總要求的迫切需要,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強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建設交通強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科學謀劃,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做出進一步優化提升全省綜合交通網絡布局的戰略部署,在原有規劃基礎上,編制《山 東 省 綜 合交 通 網 中 長期 發 展 規 劃(2018-2035 年)》(以下簡稱 《規劃》),統籌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布局超前、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智慧引領、綠色生態、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新局面提供堅實保障。

《規劃》涵蓋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交通方式,統籌考慮城市軌道交通,在與國家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和全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鎮體系規劃、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等充分銜接基礎上,依托區域布局、產業聚集、城鎮格局、資源稟賦等要素,科學確定全省綜合交通中長期 發展目標,合理安排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是加快全省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和統籌各種交通方式規劃建設的行動指南。      

《規劃》基準年為2017年,近期重點研究2018-2022年重大項目布局,中期布局至2025年,遠期規劃至2035年。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內外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本《規劃》將適時進行調整,各專項規劃應依據本《規劃》及時修訂完善。

 一、現實基礎

(一)發展成就。2014年11月,省政府批復實施《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4-2030年)》,全面優化綜合交通網絡布局,加快推進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省交通運輸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綜合交通網絡規模達到28.9萬公里, “三橫四縱雙樞紐多節點”綜合交通網主骨架基本成型,總體水平處于全國前列。

1.鐵路建設全面提速。“四橫四縱”骨干貨運鐵路網基本建成, “三橫五縱”快速鐵路客運網加快構建,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到5700公里,居全國第6位。已建成京滬高鐵、石濟客專、青榮城際、膠濟客專4個高鐵項目,通車里程1240公里,居全 國第7位。在建濟青高鐵、魯南高鐵和青島至連云港、濰坊至萊西、濟南至萊蕪鐵路5個項目,建設里程1230公里。鄭州至濟 南鐵路、雄安至商丘鐵路、京滬高鐵二通道等國家干線高鐵和濟南至濱州、濱州至東營、濰坊至煙臺、萊西至榮成等城際鐵路項 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規劃里程1720公里。

2.公路建設持續加快。著力構建 “九縱五橫一環七連”高速公路網,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7.1萬公里,居全國第3位,其 中高速公路5820公里,居全國第8位。在建高速公路里程2293公里,是我省歷史上在建規模最大的時期。加快普通國省道穿城 路、瓶頸路改造,通車里程19594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18825公里,占比96.1%。深入推進 “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公路通達水平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3.水運能力穩步提升。沿海港口吞吐量達到15億噸,成為全國唯一擁有3個過4億噸大港的省份,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日照港嵐山港區、煙臺港西港區等新港區已形成規模,一批大型專業化深水泊位相繼投入運營,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297 個,占比52%。著力構建 “一縱三橫”內河航道網,內河通航里程1150公里,四級及以上航道占比30%,總通過能力7250 萬噸。

4.航空布局不斷優化。加快建設 “兩樞一干六支”民航機場,濟南遙墻、青島流亭、煙臺蓬萊等9個運輸機場建成運營, 是華東地區運輸機場數量最多的省份。全省客運吞吐量5016萬人次,居全國第7位;貨郵吞吐量42萬噸,居全國第10位。建成蓬萊沙河口、濱州大高等6個通用機場。

5.城市軌道實現突破。濟南、青島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復,建設總里程317公里。青島地鐵2號、3號 線和輕軌11號線等已建成通車,運營里程113公里;濟南地鐵R1、R3線一期工程和青島地鐵1號、4號、8號線及輕軌13號 線正在加快建設。淄博、濰坊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已編制完成,煙臺、濟寧、臨沂、威海等市正在加快編制建設規劃。

 6.油氣管網日益完善。全省長輸油氣管道達到11802公里, 約占全國10%,各市實現天然氣主干管線覆蓋。在建董家口經濰坊至魯中、魯北原油管道項目,建設里程560公里。全省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油氣管網基本建成。

(二)存在問題。對照新時代建設交通強國的新要求,我省綜合交通在互聯互通、路網密度、建設標準、保障水平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適應和滿足新舊動能轉換需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主要表現在:

1.網絡布局不夠密。交通網絡布局亟需完善,省內高鐵尚未實現互聯互通,尤其是我省中西部地區以及城市群之間交通聯系仍不充分。全省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覆蓋程度不高,路網密度分別居全國第9位和第13位,內河航道網絡化程度低,城市軌道交通尚處于起步階段。

2.標準等級不夠高。全省建成時速 350 公里的高鐵僅占 33%,遠不能滿足高效快捷的運輸需求。雙向六車道及以上高速公路僅占16%,遠低于江蘇、廣東40%的水平。機場規模小, 飛行區等級低。內河航道通航標準較低,難以滿足航運需求。基礎設施存量優化、改造提升進展滯后。

3.外聯通道不夠多。北連京津冀、南接長江經濟帶、西通中原經濟區的外聯通道尚不能滿足需求,僅建成京滬高鐵、石濟 客專3個高鐵通道進出口。鄰省交界的9市,僅有17個高速公路通道進出口。民用航空對外通聯能力不足,特別是洲際直航航 線較少。

4.交通銜接不夠緊。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一體化城市綜 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滯后,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相互之間,各種交通方式與城市公共交通之間銜接不緊密,距離客運 “零距離換乘”、貨運 “無縫隙銜接”的目標差距較大。

5.城市交通不夠暢。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理念不夠超前,客 運、貨運功能布局不盡合理,市政道路建設、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濟南、青島等主要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相對滯后,部分城市交通擁堵嚴重,群眾出行不便。交通智能化水平不高,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二、發展趨勢

 (一)形勢要求。

1.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亟需進一步增強綜合交通保障和支撐能力。以綜合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三大支撐之一,亟需在補齊要素短板、優化布局結構、提升品質效率等方面展現新作為。要全面實施智慧引領、產業融合、綠色提升、服務提質等綜合交通重點工程,大力提高綜合交通智慧化水平,不斷增加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優化網絡布局,促進高鐵、高速公路、航空與旅游、文娛、互聯網、創意經濟等相關產業融合聯動發展,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運輸保障。

2.貫徹交通強國建設要求,實施交通強省戰略,亟需進一步提升綜合交通承載力和競爭力。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交通運輸發展實現了從 “瓶頸制約”到 “總體緩解” ,再到 “基本適應”的跨越式發展,具備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基礎和條件。要全面實施交通強省戰略,切實轉變綜合交通發展思路、方式和路徑,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運輸服務一體銜接,提高運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行綠色安全發展模式,健全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更好地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3.把握多重戰略疊加機遇,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亟需進一步強化綜合交通引領和輻射作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建設海洋強省、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山東的重大政治任務。完成這些任務,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進一步促進城鄉交通協調和聯動發展,實施重要干線公路提質升級工程,帶動城鄉均衡發展;整合優化沿海港口資源,提升港口建設現代化水平,加快形成現代化沿海港 口群,為推動海洋生產力布局由近海走向遠海提供強力支撐;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民建軍用、軍建民用、共建共用,增強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

4.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區域協調聯動發展,亟需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戰略布局和運輸體系。全面融入參與 “一帶一 路”、雄安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 建設,進一步拓展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空間,加快構建便捷、暢通、開放的海陸空交通網絡,全面提升綜合交通對外聯通能力。要突出交通運輸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優化調整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技術先進、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綜合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優化資源配置,為產業梯度轉移、城市轉型升級提供堅實保障。

5.全面增進民生福祉,建成小康社會,亟需進一步促進綜 合交通均等化和便利化。建設暢通、高效、安全、便捷的綜合交通網絡,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交通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高品質的特征,必須提高智能化、網絡化、現代化水平,提高交通運輸供給質量和效率,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 的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要堅定不移實施好交通扶貧脫貧工程,加快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交通運輸發展,實現貧困村通公路、通公交車、村內道路硬化,持續改善群眾出行 條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支撐。

(二)需求預測。

 1.總體判斷。

(1)客運方面,快速、高品質的出行需求將會大幅增長,高鐵、民航需求旺盛,公路客運增長趨緩,水運相對穩定;城市交通持續增長,特別是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將成為城市交 通發展的必然趨勢。

(2)貨運方面,隨著全省 “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公路承載的傳統大宗散貨運輸需求增長放緩并大量轉向鐵路, 鐵路貨運將快速增長;水路貨運需求穩中有增,支撐十強產業集聚的高端、高附加值貨運需求將會加速增長,公鐵聯運、鐵水聯 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方式快速發展,貨物運輸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2. 定量預測。

預測到2022年鐵路、公路、民航、水路承擔客運比例達到29.7∶ 57 ∶10.7 ∶ 2.6,貨運比例8.7∶86.4∶0.02∶4.9; 2025年客運比例36∶49.7∶11.6∶2.6,貨運 11.4∶83.6∶ 0.03∶5;2035年客運比例44.8∶39.8∶13∶2.4,貨運17.9∶ 76.7∶0.04∶5.4。

省內與省外交通需求將快速增長,域內城際交通需求旺盛。橫向通道中,濟青通道需求最大,縱向通道中,京滬通道、京九 通道、京滬二通道、濱臨通道共同承擔聯系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之間的交通需求,其中京滬通道需求最大。

隨著我省居民人均收入和購買力的不斷提高,民用汽車擁有量仍將不斷增長。我省 “十三五”時期汽車保有量預計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2年將達到2500萬輛,按照目前城市道路資源 供給和可承載能力,難以支撐迅猛增長的地面交通需求。根據公共交通行業規劃,到2020年,全省300萬以上人口城市,公交 占機動化出行比例將達到60%以上,發展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將成為必然趨勢。

 三、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 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戰略布 局,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密、提速、擴通道為重點,著力暢通省內外綜合交通通道,著力統籌各種交通方式協調一體發展, 著力提高交通智慧化水平,積極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引導支撐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盡快構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技術先進、安全綠色的綜合立體交 通網絡,為奮力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統籌全局與突出重點相結合。牢固樹立 “久久為功”理 念,堅持全省一盤棋,做好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協同管理、分 類指導,不斷增強濟南、青島、煙臺 “三核引領”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存量設施,提升增量品質,補齊區域交通短板,加快形 成多層次、一體化、廣覆蓋的綜合交通網。

2.超前布局與分步實施相結合。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 山東優勢,按照技術標準先進、規模適度超前的定位,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建設綜合交通網絡。結合形勢需求和發展實 際,統籌推進、先急后緩、先易后難,注重做好風險防控,科學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3.綜合銜接與便捷高效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種交通方式的 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大力推進公、鐵、空、水多式聯運,統籌城市內外交通協調發展,提升網絡效應和規模效益。加強城鄉交 通一體化發展,擴大交通多樣化有效供給,打通交通服務 “最后 一公里” ,實現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4.創新驅動與提質增效相結合。建立健全適應綜合交通發展的 “大交通”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交通資源配置的決定 性作用,強化規劃的引領、導向、統籌、支撐作用。堅持以智能交通為引領,積極推動交通領域科技創新,提升城市交通智慧化 水平,加快培育綜合交通新動能、新優勢,不斷提高綜合交通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5.安全可靠和綠色發展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 樹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高綜合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扎實推進 “四減四增” ,積極調整運輸結構,大力發展航空、鐵路、 水運和公共交通等低碳、高效、大容量交通方式,倡導綠色出行。牢固樹立生態環保意識,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能源等資源要 素,構建展現齊魯風貌的美麗交通走廊。

(三)發展目標。到2035年,全面形成 “四橫五縱”綜合交通大通道。建成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技術先進、安全綠色的鐵 路網、公路網、油氣管線網,形成現代化沿海港口群和民航機場群,主要城市軌道交通基本成網,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更加完善, 綜合交通科技創新能力和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為交通強省戰略提供基礎支撐。至本世紀中葉,全面構建陸、海、空立體交通運 輸通道,形成科學合理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

到2035年,全面形成快捷高效的“1、2、3、12”綜合交通 圈:通過高鐵實現覆蓋全省、通達我省周邊主要城市的 “1、2、 3”小時陸上交通圈,其中濟南至相鄰6市半小時通達,濟南至 青島、青島至周邊市、全省相鄰各市1小時通達,濟南與省內各市2小時通達,省內各市之間3小時通達,濟南與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西安、鄭州、沈陽、合肥、南昌、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等14個國內主要城市3小時左右通達,覆蓋人口7.7億,輻射國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通過民航實 現我省中心城市與世界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通過航運實現我省沿海港口群與全球主要港口全面通達;通過打造以軌道交通為 主的城市交通體系,構建重點城市城區40分鐘便捷生活交通圈。

四、全面構建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通道加快推進既有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完善通道功能,不斷 提高運輸效能;規劃建設一批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等重大交通項目,構建新的綜合交通通道,全面形成能力負荷充分、資源配置優化、內外互聯互通的 “四橫五縱”綜合通道布局,實現 與國家 “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的有效銜接。

 (一)加快構建橫貫東西的四橫通道。

 1.北部沿海通道。通道起自威海,經煙臺、濰坊、東營、 濱州,至德州,橫貫我省北部區域,向東面向日韓、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向西輻射華北、連通西北地區,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客 貨集疏運通道。 通道既有德大、大萊龍、龍煙鐵路,榮烏、濱德高速公路、國道206,煙臺、威海、東營、濱州、濰坊港,煙臺、威海、東營機場,東營至臨邑原油管道和煙臺至威海天然氣管道。加快大 萊龍鐵路擴能改造,推進黃驊至大家洼、東營港疏港鐵路建設。重點規劃建設濱州至東營、濰坊至煙臺、德州至濱州鐵路,加快 煙臺港西港區、威海港區建設,推進渤海灣港口資源整合和有序建設,實施威海機場改擴建,進一步加強煙威都市區、東濱都市 區與環渤海區域互聯互通。

2.濟青通道。通道起自青島,經濰坊、淄博、濟南,至聊城,橫貫我省中部,東向對接海上絲綢之路,西向連通華北地 區,并延伸至西部腹地,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軸和連接濟南、青島都市圈的黃金通道。 通道既有膠濟客專、膠濟、邯濟鐵路,青銀、濟東高速公 路、國道308和309,濟南、青島、濰坊機場和青島港,濟南至榆林、濟南至青島天然氣管道和魯皖成品油管道二期。加快濟青 高鐵、濰坊至萊西鐵路、邯濟膠濟鐵路聯絡線、青銀高速公路改擴建和青島新機場建設。重點規劃建設鄭州至濟南、萊西至榮成 鐵路和濟南至濰坊、濟南至高青高速公路,實施濟南機場改擴建、濰坊機場遷建,新建聊城機場,做強做優青島港,實施小清 河復航工程,大力發展海河聯運,著力打造全省經濟發展黃金通道,進一步提升與中西部地區快速通達能力。

3.魯中通道。通道起自日照北部和青島南部毗鄰區域,經 濰坊南部、淄博南部、萊蕪、泰安至聊城,是我省聯系沿黃河經濟帶、中原經濟區的主通道,是晉中、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通道和日照港、青島港集疏運通道。 通道既有瓦日鐵路,青蘭高速公路青島至萊蕪段、國道341 和342,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加快濟南至萊蕪鐵路、董家口疏港鐵路和青蘭高速公路萊蕪至泰安、泰安至東阿、東阿至聊城段、 董家口至梁山高速公路寧陽至梁山段建設。重點規劃建設聊城至泰安、泰安至萊蕪、萊蕪至京滬高鐵二通道、青島西至京滬高鐵 二通道等城際鐵路和董家口至梁山高速公路董家口至寧陽段,著力打造魯中地區經濟發展的交通主通道,進一步提升與中原經濟 區和沿黃河經濟帶通達能力。

4.魯南通道。通道起自日照,經臨沂、棗莊、濟寧,至菏 澤,橫貫我省南部,對外連接中原經濟區,是我省與中西部地區聯系的主通道,也是連接臨日、濟棗菏都市區的主通道和日照港 集疏運通道。 通道既有菏兗日鐵路、日蘭高速公路、國道327和518、日照港、日照至東明原油管線和臨沂、濟寧、日照機場。加快魯南 高鐵和嵐山至羅莊、棗莊至菏澤高速公路建設。重點規劃建設滕州至臨沂高速公路,新建棗莊、菏澤機場,遷建濟寧機場,形成 魯南地區快速客運通道和大能力貨運通道,進一步提升與西部地區通達能力。

(二)提升完善縱貫南北的五縱通道。

1.東部沿海通道。通道起自煙臺,經威海、青島,至日照, 縱貫我省東部沿海,對外連接東三省和長江經濟帶,是我省對外聯系日本、韓國的重要通道,也是我省海洋強省建設的主陣地和 對接 “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通道既有青榮城際、藍煙、膠新鐵路,煙大鐵路輪渡,沈 海、威青、煙海高速公路、國道204,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港,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機場,泰青威天然氣管道、膠州至 日照天然氣管道、日照至儀征原油管道。加快青島新機場、青島至連云港鐵路、董家口港和日照港疏港鐵路建設。積極推動渤海 海峽跨海通道規劃建設,加快構建新一代高速列車通道。重點規劃建設臨沂至連云港鐵路、萊州至董家口高速公路和威海新機 場,盡快實現東部沿海通道與國家沿海大通道互聯互通、融為一體。

2.京滬二通道。通道起自濱州,經東營、濰坊至臨沂,是 縱貫半島、北連京津冀、南通長三角的重要通道,也是京滬綜合大通道的輔助通道。 通道既有青臨鐵路和長深、榮烏高速公路。加快東營港疏港 鐵路、濰坊至日照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實施濰坊機場遷建。重點規劃建設京滬高鐵二通道,實現東濱都市區、臨日都市區與全 國重要經濟區的互聯互通。

3.濱臨通道。通道起自濱州,經東營、淄博、萊蕪,至臨 沂,縱貫我省中部,對外連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是華北、華東沿海地區南北縱向的重要運輸通道。通道既有淄東、張博、辛泰磁萊等鐵路,京滬、濱萊高速公 路、國道205和206,臨沂機場、東營機場,滄州至淄博天然氣管道、廣饒至齊魯石化原油管道。加快淄東鐵路電氣化改造、濱 港鐵路二期、埕口至沾化高速公路、京滬和博萊高速公路改擴建。重點規劃建設濱州至淄博、淄博至萊蕪、萊蕪至魯南高鐵和 沾化至臨淄至臨沂高速公路項目,通過濱州、臨沂兩個重要節點城市,銜接京滬二通道,實現我省中部區域的南通北聯。

 4.京滬通道。通道起自德州,經濟南、泰安、濟寧,至棗 莊,縱貫我省中西部,是我省與京津冀、長三角兩大重要經濟區溝通聯系的主通道。 通道既有京滬高鐵、石濟客專、京滬鐵路,京滬、京臺、濟 徐高速公路、國道104,京杭運河干支航道和濟寧、棗莊港,濟南、濟寧機場,魯寧線原油管道、安平至濟南天然氣管道、魯皖 成品油管道一期、大港至棗莊成品油管道、冀寧天然氣管道聯絡線。加快濟南至萊蕪鐵路和濟南至泰安、新泰至臺兒莊高速公路 建設。重點規劃建設濟南至濱州鐵路、濟南至泰安至曲阜至棗莊至徐州旅游通道、濟寧新機場高速公路,改擴建濟南機場,新建 棗莊機場,遷建濟寧機場,實施京杭運河主航道升級工程,提升京滬主通道南通北連能力。

 5.京九通道。通道起自德州,經聊城、濟寧,至菏澤,縱貫我省西部,對外連接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是我省西部地 區南通北聯的重要通道。通道既有京九鐵路,濟廣、德上高速公路和國道105、220、240。加快德州至上饒高速公路巨野至單縣段建設。重點規劃建 設雄安至商丘鐵路山東段、濮陽至陽新高速公路山東段、聊城至鄄城高速公路和菏澤機場、聊城機場,提升我省北聯雄安新區、南通粵港澳大灣區快速通達能力。 綜合交通通道布局和網絡布局規劃詳見附圖1、附圖2。

 五、統籌構建布局合理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緊緊立足山東發展實際,盡快補齊交通短板,全力推動航空 優先發展,積極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接續發展,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統籌一體布局。

(一)加快構建內通外聯鐵路網。

 1.高速鐵路。規劃新增1000公里高鐵里程,到2035年, 全省路網總規模達到5700公里,同步規劃800公里市域鐵路,高鐵網絡覆蓋縣域范圍達到93%以上,高鐵通道進出口增加到 15個,時速350公里高鐵占比提高到80%以上,全面構建 “四 橫六縱”現代化高鐵網絡,形成覆蓋全省的 “省會環、半島環、 省際環”格局。

到2022年,重點推進濟青、魯南、北部沿海、京九、京滬高鐵二通道、濱臨、東部沿海通道鐵路項目,爭取在建和新開工 高鐵建設里程3300公里。到2025年,持續推進通道項目建設,積極推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規劃建設,盡快打通高鐵通道 “主動脈” ,基本建成全省現代化的高鐵網絡。

2.貨運鐵路。積極落實 “四減四增”行動計劃,完善 “四縱四橫”貨運鐵路網,挖掘既有鐵路運輸潛力,提高鐵路貨運比例,調整貨物運輸結構。開展智慧物流技術應用,促進高鐵與快遞物流聯動發展,推動集裝箱、重載等貨物運輸網絡建設,加快 地區開發性鐵路以及疏港型、園區型支線鐵路建設,打通鐵路運輸 “最后一公里” ,形成干支有效銜接、多式高效聯運的現代鐵 路集疏運系統。

(二)優化完善四通八達公路網。

1.高速公路。新增規劃里程700公里,到2035年,全省路 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高速公路 通道進出口增加到27個,與普通干線公路和城市主干道路高效 銜接,形成 “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網絡布局,力爭實現通道內均有2條以上貫通的高速公路。

到2022年,以提升改造為重點,統籌新建項目與改擴建工程,加快優化布局、完善網絡,解決主要通道及跨黃河路段擁堵 問題,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0公里。到2025年,加快實施高速公路連接線項目,大力提升網絡連接效能和通達水平, 完善與普通干線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優化主要通道內高速公路網絡布局。

2.普通公路。加快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網絡建設,實施 普通國省道等級提升工程,高標準推進 “四好農村路”建設,進一步提高普通公路網密度、通達深度和服務水平,為打造鄉村振 興齊魯樣板提供支撐保障。

(三)打造提升現代集約港口群。

1.沿海港口。加快港口資源整合步伐,盡快形成以青島港 為龍頭的現代化沿海港口群,全力推進渤海灣港口整合取得實質性進展,持續推進港口一體化發展,支撐保障海洋強省建設。大 力推動大型專業化深水泊位建設,不斷提高集約化、智慧化水平。重點加快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日照港嵐山港區、煙臺港西港區等新港區和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統籌有序發展渤海灣港口和威海港區。

2.內河航運。充分發揮內河水運通江達海的紐帶和輻射帶 動作用,構建以京杭運河、小清河、黃河、徒駭河航道 “一縱三 橫”為主骨架,以濟寧港為核心,棗莊、菏澤、泰安港為輔助, 其他一般港口為補充的航運體系,把內河航運發展成帶動沿河產業帶興起的 “黃金水道”。重點實施京杭運河、伊家河航道升級 改造、小清河復航、新萬福河通航、大清河航道工程等項目,推進濟寧港、棗莊港、泰安港、菏澤港等內河港口和集疏運體系建 設。

(四)分類建設多層覆蓋機場群。

1.運輸機場。實施民航優先戰略,提升完善濟南、青島、 煙臺樞紐機場功能,統籌推進淄博、棗莊、東營、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支線機場規 劃建設,構建 “三樞十三支”運輸機場格局,形成渤海灣南部運輸機場群,推動機場群與城市群協同發展。通過推進廉價航空, 強力打造臨空經濟,實現港、產、城融合一體發展,全力構建國內先進的航空運輸體系。

到2022年,全省運輸機場達到12個,新增布局菏澤機場、棗莊機場、聊城機場,增強青島、濟南、煙臺區域樞紐機場的競 爭力,增強對周邊的輻射能力,提升威海、東營、臨沂、日照等機場的發展水平。

2.通用機場。構建涵蓋醫療救護、應急救援、航空旅游、 飛行培訓、農林作業、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務網絡。統籌推進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實現以通用航空為主的省內航 空服務全覆蓋,民用機場50公里服務覆蓋全部縣級行政區、4A級以上景區、農產品主產區和主要林區,現代化的機場群基本完 善,民航綜合保障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到2022年,新建28個A1級通用機場、5個 A2級通用機 場、1個B類通用機場,改擴建通用機場1個,遷建通用機場1個,實現各市、部分縣 (市)和主要景點均有通用機場。

(五)強力打造便捷通暢城市交通網。統籌城市內外交通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大型綜合客運樞紐通聯能力,形成高速鐵路、 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高效一體銜接的網絡格局。積極構建 “高快一體”路網系統,實施城市道路提升工程,打通 “斷頭路”、擴展“瓶頸路” ,加快形成 “快、主、 次、支”結構合理、覆蓋廣泛的城市路網。構建智能交通感知網絡,推進運輸服務、交通監管智能化,建立完善城市交通誘導系 統,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實現信息實時共享、互聯互通。合理引導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健康發展。立足各地需求和建設能力, 統籌合理確定城市交通方式,大力發展地鐵、輕軌等大運量城市軌道交通,積極推進有軌電車、BRT 快速公交等中小運量公共 交通,構建重點城市城區“40分鐘便捷生活交通圈” ,拉近城市 時空距離。改善城市慢行交通環境,打造“15 分鐘社區生活 圈” ,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科學規劃建設濟南、青島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積極推進市域鐵路網絡建設,提升城市內通外聯能力。加快構建濟南 “兩區 兩網、三心通聯、五快十普、多網融合”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充分考慮泉水保護與發展需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制式、一 次換乘、便捷高效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全面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和 “四個中心”建設。持續推進青島 “一環四線、三城三網、網間互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盡快實現干線成網、支線聯 通。近期,重點推進濟南城市軌道交通一期、青島一期和二期建設項目,新增運營里程340公里。積極推動濟南二期、青島三期 和淄博、濰坊近期建設規劃編報實施工作,推進煙臺、濟寧、臨沂、威海等城市軌道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全省運營里程力爭達到 500公里。

(六)拓展延伸油氣管網輸配系統。統籌推進油氣管道和儲運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老舊管道,形成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油 氣運輸體系。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加強與國家油氣管網的緊密銜接,到2022年重點建設董家口-齊魯石化-東營、董家口- 魯中、魯北二期三期工程輸油管道和日照-濮陽-洛陽、日照港至京博、濰坊濱海-青州等管道項目,新增原油輸送能力1.48 億噸;加快推進日照至沾化、煙臺西港區至淄博等管道建設,新增成品油輸送能力4450萬噸;推動建設山東 LNG 外輸管道、 中俄東線等天然氣主干管道和泰安-青島-威海-諸城支線等縣(市、區)供氣支線,完善省內供氣網。

六、全力構建一體銜接城市綜合交通樞紐

(一)統籌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布局。堅持客內貨外、集約高效、外通內暢、立體銜接,以高鐵、機場建設為重點,統 籌布局鐵路、航空、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各種交通方式,建立重要綜合客運樞紐之間快速、便捷的直達通道,形成多層立體、 高效便捷、零距離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科學有序外遷城市中心區內的大運量貨運場站,打造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綜合物流樞紐。

(二)全力推進 “2+4+N”城市綜合樞紐建設。綜合考量全省區域格局,打造以濟南、青島為核心的 “2+4+N”綜合交通 樞紐布局。加快提升濟南、青島樞紐國際服務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努力培育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完善煙臺、濰坊樞紐全 國性服務功能,打造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臨沂、菏澤樞紐區位優勢,加快建成全國性的綜合 交通樞紐;大力提升重要節點城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加快構建一批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多點聯動、區域帶動、互聯互動的 良性發展格局。

1.濟南樞紐。濟南是重要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是山東 省省會,是環渤海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國際服務功 能,是我省面向國內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中樞和內陸開放門戶。

 濟南樞紐已建成京滬高鐵、石濟、膠濟客專、京滬、膠濟、邯濟鐵路,青銀、京滬、京臺、濟廣、濟東、濟聊、濟南繞城高 速公路,北園、二環西、二環東、二環南高架等環形快速路,濟南遙墻國際機場對外服務功能日益提升,實現了與周邊重要經濟 區的互聯互通。為進一步提高濟南對省會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濟南為中心 “一核十射” “米字型”對外綜合交通運輸通道格局,規劃建設濟青高鐵和鄭州至濟南、濟南至萊蕪、濟南至濱州等鐵路,配套完善樞紐相關聯絡線,規劃建設濟南都市 圈市域鐵路網,加快實施濟南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盡快啟動二期建設規劃;加快建設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濟南至濰 坊、濟南至高青、濟南至泰安高速公路,形成 “三環十二射”高快一體網;加快實施濟南機場改擴建,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全力 打造濟南國際航空樞紐。以智慧交通為引領,加快綜合樞紐建設,規劃形成 “五主六輔多極”客運樞紐布局,打造多式聯運的 綜合貨運樞紐和國際 “內陸港” ,強力支撐保障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和 “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省會城市。

客運樞紐。根據濟南市 “東拓、西進、南控、北跨”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布局濟南西站、濟南站、濟南機場、濟南東 站、濟南北站,形成5個一級綜合客運樞紐。新建濟南東站,為濟青高鐵、石濟客專和濟南至濱州、濟南至萊蕪城際鐵路主要停靠站、膠濟客專輔助停靠站,同步建設城市軌道交通 R3線,預留城市軌道其他規劃線接入條件,構建立體化、現代化綜合客運 樞紐。改造提升濟南站,為膠濟客專、膠濟鐵路主要停靠站,鄭州至濟南鐵路輔助停靠站,由地面交通銜接城市軌道交通。改造 提升濟南西站,為京滬高鐵、鄭州至濟南鐵路主要停靠站、膠濟客專輔助停靠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 R1、R2線,預留城市軌道 其他規劃線接入條件。適時啟動濟南北站綜合客運樞紐規劃建設。實施濟南機場改擴建,布局3座航站樓、4條跑道,同步建 設集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長途客運、機場巴士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換乘中心,打造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加快建設石濟客專 與京滬高鐵聯絡線,實現濟南西站與濟南東站高鐵連接,加快建設黃臺聯絡線,實現濟南東站與濟南站高鐵連接,濟南西、濟南 站、濟南東站之間利用城市軌道交通開行大站快車。

 物流樞紐。加快建設邯濟鐵路與膠濟鐵路聯絡線,打造集國際貨運班列、多式聯運、金融、物流信息一體化服務的董家鎮國 際內陸港;加快濟南國際機場改擴建,打造涵蓋航空運輸、保稅物流、總部經濟、科技研發、臨空經濟一體發展的遙墻國際航空 物流港;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集聚物流、交易平臺、數字經濟、金融信息等新動能要素的黃河北岸 現代智慧物流樞紐,形成3個重要的物流中樞。在既有的京滬通道、濟青通道、邯濟通道基礎上,遠期規劃濟南向西至中原經濟 區、向北至京津冀的貨運物流通道,進一步推動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2.青島樞紐。青島是重要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是 “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 橋經濟走廊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是中國-上合組織經貿合作示范區,是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和太平洋西岸重要國 際樞紐空港,具有較強的國際服務功能。

青島樞紐擁有青島港、國際郵輪母港、流亭國際機場,已建成膠濟客專、青榮城際、膠濟、膠新、藍煙、膠黃、海青、大萊 龍鐵路,青銀、青蘭、沈海、青新、龍青高速公路和膠州灣大橋、膠州灣隧道,軌道交通2號線、3號線、11號線已建成通 車,基本形成了海、陸、空綜合交通網絡。規劃建設青島新機場,濟青高鐵、濰坊至萊西鐵路、青島至連云港鐵路、董家口疏 港鐵路通道、青島都市圈市域鐵路網,形成 “五向十二線”鐵路網布局;加快建設青島新機場高速公路、龍青高速公路龍口至萊 西段、董家口疏港高速,改擴建青銀高速公路,形成 “三縱四橫 五連”高速公路網;加快推進智慧港口建設,做大做優青島港,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民建軍用、軍建民用、共建共用,形成軍民一體的交通設施體系。重 點布局5個綜合客運樞紐和5大物流樞紐。

客運樞紐。結合 “三帶一軸、三灣三城、組團式”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形成青島新機場、紅島站、青島北站、青島站、 青島西站5個綜合客運樞紐。新建青島新機場,建成集航空、高鐵、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空港樞 紐,同步建設濟青高鐵機場站、城市軌道交通8號線,預留城市軌道其他規劃線接入條件。新建紅島站,為濟青高鐵主要停靠站,青島至連云港鐵路輔助停靠站,同時一體化建設公路長途客 運、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等,打造立體化、現代化陸路綜合樞紐,同步建設城市軌道交通8號線,預留城市軌道其他規劃線 接入條件。青島北站為青榮城際、青島至連云港鐵路主要停靠站,城市軌道交通3號線、8號線與其聯通。青島站為膠濟客專 主要停靠站,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3號線與其聯通。新建青島西站,為青島至連云港鐵路主要停靠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6號 線。調整青島港老港區功能,建設郵輪母港,形成以青島郵輪母港為核心的中國北方郵輪中心。

 物流樞紐。加快形成五大物流園區,進一步凸顯國際物流樞紐功能。建設前灣港南港區物流園,促進臨港產業加速聚集發 展;建設董家口港區物流園,重點推進冷鏈物流集群及物流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規劃建設膠東空港物流園,打造東北亞區域性 航空物流樞紐、跨境電商物流集聚區;建設膠州灣國際物流園,構建 “一帶一路”國際多式聯運物流樞紐;建設即墨國際陸港物 流園,打造山東半島鐵路物流樞紐。

3.煙臺樞紐。煙臺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溝通山東、遼 東半島及東北、華東兩大區域,是聯通渤海灣、東部沿海產業帶,對接東北亞的重要交通樞紐。

 煙臺樞紐已建成青榮城際、龍煙、藍煙鐵路、煙大鐵路輪渡,榮烏、沈海、煙海、疏港高速,擁有煙臺港、煙臺蓬萊國際 機場,形成了多通道的網絡格局。積極推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濰坊至煙臺鐵路建設,預留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接入條件,實施煙臺蓬萊機場二期工程,推進煙臺城市軌道交通 規劃建設,提升樞紐地位及區位優勢。規劃布局 “四主八輔”客運樞紐和3個綜合服務型物流樞紐、6個貨運物流樞紐、7個物 流中心的貨運樞紐。

客運樞紐。依托大型鐵路場站、機場、軌道交通、客運碼頭建設,布局福山南站、煙臺站、煙臺南站、蓬萊機場等 “四主” 綜合客運樞紐。新建福山南站,為濰坊至煙臺鐵路主要停靠站, 形成集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公交、長途客運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改造提升煙臺站、煙臺汽車總站和芝罘客運 碼頭站,預留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條件,形成煙臺站綜合客運樞紐。改造提升煙臺南站,規劃建設換乘中心,預留城市軌道銜接 條件,形成煙臺南站綜合客運樞紐。實施蓬萊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同步建設換乘中心,預留城市軌道交通接入條件,形成蓬萊 機場綜合客運樞紐。

 物流樞紐。加快推進煙臺國際綜合物流園區、綜合物流港、商貿物流園區等3個綜合服務型物流園區建設,重點支持煙臺西 港臨港區、煙臺航空、蓬萊臨港區、山東濟鐵煙臺、龍口港區、萊州港區等6個貨運樞紐型物流園區建設,引導推進萊山齊暢、 萊州文峰、招遠金都、龍口恒通、龍口恒泰、棲霞宏達、萊陽綠色食品等7個物流中心建設。

4.濰坊樞紐。濰坊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性高鐵樞 紐城市,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節點城市,是連接山東半島和內陸地區的重要樞紐。

濰坊樞紐已建成膠濟客專、膠濟鐵路,青銀、濰萊、濰日高速公路 (北段),擁有濰坊港、濰坊南苑機場。規劃建設濟青高 鐵、濰坊至萊西鐵路、京滬高鐵二通道、濰坊至煙臺鐵路,青銀高速公路改擴建、濰日高速公路 (南段)及連接線、濟南至濰坊 至青島新機場高速公路,遷建濰坊機場,實施小清河復航工程,打造小清河海河聯運樞紐港,整合提升濰坊港,建設魯遼陸海貨 滾甩掛運輸大通道。加快推進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規劃布局濰坊北站、濱海站、濰坊站、濰坊機場4個主要綜合客運樞紐,優化物流結構體系。

客運樞紐。根據濰坊市 “南控、北展、東擴、西延”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新建濟青高鐵濰坊北站,為濟青高鐵、濰坊至萊西 鐵路、京滬高鐵二通道的主要停靠站,建成集高速鐵路、公路客運、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客運 樞紐。新建濰坊濱海站,為京滬高鐵二通道主要停靠站,預留與濰坊至煙臺鐵路接入條件。提升改造濰坊站,結合濰坊站南廣場 改造,提升長途客運及城市軌道交通一體銜接功能。遷建濰坊機場,打造半島重要支線機場。

 物流樞紐。重點建設濰坊北站高鐵物流基地、濱海臨港物流基地、魯東物流中心、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空港物流基地和中國 食品谷、坊子物流基地、濰坊綜合保稅區以及公路港、多式聯運集裝箱、昌濰零擔等物流園。

5.臨沂樞紐。臨沂是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是全國 50個鐵路樞紐城市之一,是全國現代工貿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是魯南地區對外交流的重要節點城市,具備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 樞紐的基礎條件。

臨沂樞紐已建成菏兗日、膠新、棗臨、沂沭鐵路,京滬、日蘭、長深高速公路和臨沂機場,有效支撐了對外通道格局。規劃 建設魯南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臨沂至連云港、棗莊至臨沂城際鐵路和臨沭至連云港普速鐵路,嵐山至羅莊高速公路、京滬高 速公路改擴建、臨淄至臨沂、臨沂至滕州高速公路,改擴建臨沂機場,形成橫縱貫通的鐵路網和高速公路主骨架。規劃布局臨沂北站、臨沂站、臨沂機場3個主要綜合客運樞紐和 “一帶五中心七園區九基地”物流體系。

客運樞紐。根據臨沂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布局臨沂北站、臨沂站、臨沂機場3個主要綜合客運樞紐。新建臨沂北站,為魯南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臨沂至連云港鐵路主要停靠站,預留 城市軌道交通接入條件,建設集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路客運、城市公交于一體的立體化、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提升改 造臨沂站,由地面交通銜接城市軌道交通。實施臨沂機場改擴建,重點推進臨沂機場 T3航站樓綜合快速交通樞紐港、第2條 跑道等建設,預留城市軌道交通接入條件。

物流樞紐。規劃建設G2生態商貿物流帶,高速鐵路、高速 公路、國際空港、綜合保稅、物流小鎮總部集聚中心5個物流中 心,魯南鐵路、臨沂城際分撥、臨沂快遞、臨沂工業品、臨沂商城 “一帶一路”出口產品加工、經開制造業、臨港國際等7個物 流園區和9個縣級物流基地,為發展商貿物流和小商品集散基地提供支撐保障。

6.菏澤樞紐。菏澤是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是魯蘇豫皖 四省交界地區重要節點城市,是我省中東部地區面向中原經濟區的重要窗口,區位優勢明顯,具備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基 礎條件。

菏澤樞紐已建成京九、菏兗日鐵路和日蘭、濟廣、德上、菏寶高速公路,對外交通能力顯著提升。規劃建設魯南、雄安至商 丘鐵路、菏澤至徐州、菏澤至濮陽、菏澤至棗莊城際鐵路,棗莊至菏澤、濮陽至陽新高速公路山東段、聊城至鄄城高速公路,新 建菏澤機場、菏澤港,省際聯通格局進一步完善。適時啟動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規劃快速公交系統。規劃布局菏澤東站、菏 澤站、菏澤機場3個主要綜合客運樞紐和5大物流樞紐。

客運樞紐。圍繞菏澤-定陶一體化發展總體戰略,新建菏澤東站,為雄安至商丘鐵路、魯南高鐵主要停靠站,建成集高速鐵 路、公路客運、城市公交等于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改造提升菏澤站,將公路客運、城市公共交通統一布局,形成綜合客運樞 紐。新建菏澤牡丹機場,一體化規劃建設公路客運、城市公交換乘中心。

物流樞紐。重點打造集 “物流配載、倉儲配送、生產資料展 示交易、物流金融、物流信息、配套服務”等為一體的航空港物 流園區、菏澤保稅物流園區、菏澤交通物流園區、菏澤濟鐵物流園區、萬福河商貿物流園區5大物流園區。

七、大力提升綜合交通可持續發展水平

(一)加快促進綜合交通智慧發展。高起點謀劃建設智慧交通信息平臺,實施 “互聯網+”便捷交通行動計劃,推動超高速 無線局域網 (EUHT)、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綜合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大行業間 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力度,推動跨地域跨類型交通運輸信息互聯互通,推廣車聯網、船聯網等智能技術應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 感知體系。綜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城市交通智慧化水平。加強交通設施、裝備科技化提升改造,加快推進新一代磁懸浮高 速列車實驗段項目,推廣高速公路光伏路面新技術應用。推進省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 管理精細化水平。積極推進全國ETC聯網運行服務,推動客車 ETC車道普及和貨車 ETC車道改造,探索無感支付等多樣化電子支付方式。

(二)全面推動綜合交通綠色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源頭防治、系統構建、常態化管理全過程, 調整 “四個結構” ,實現 “四減四增” ,加強交通領域污染防治的剛性約束。優化交通運輸結構,鼓勵發展鐵路、水運和城市軌道 交通等低碳節能運輸方式,優化發展航空、公路等運輸方式,逐步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著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示 范公路和港口建設,建成布局合理的LNG 加氣站網絡。推進高 速公路服務區和普通國省道沿線充電站(樁)設施建設,加快形 成城際快充網絡。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加大LNG燃料動力船舶推廣力度,大力研發推廣氫氣能源交通工具。加強交通運輸裝備排放控制,減少高排放老舊柴油貨車。加 強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

(三)全力保障綜合交通平安發展。積極推進鐵路、公路、水路等重點路段以及機場、管道、長大橋隧、大型互通立交、城 市出入口等重要節點設置監控設施,提高信息采集能力。以客運、危險品運輸、港口危險品罐區為重點,深化源頭治理和過程 監管。建設交通應急防控體系,完善應急救援預案,提高應急防范能力。加強綜合交通應急專兼職隊伍建設,定期組織預案演 練,指導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加強綜合交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八、環境影響評價

(一)環境影響分析。本規劃緊密銜接國家相關規劃,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符合國土開發、城鎮布局、生態保護 紅線等相關要求,符合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節能降耗要求。鐵路、公路等各種交通方式編制專項規劃時,應同步編制環 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強化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合理設計項目線位走向和場站選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集約節約利用資源, 采取有效措施減緩對聲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影響,實施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總量的雙控制,構建生態文明、綠色環保的 綜合交通體系。

(二)預防和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

1.加強生態保護。本規劃依據 《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山 東省生態保護紅線(2016-2020年)》規定,有效避讓自然保護 區、飲用水源地、濕地等生態敏感區域及永久基本農田。嚴格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 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強化行業監管,嚴格新建、擴建項目審批,嚴把環保標準。積極倡導生態選線、環保設計,合理利 用生態工程技術,減少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的影響。

2.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積極采用綜合措施,對交通建設 及運營產生的污染進行有效防治,改善沿線聲環境和振動環境質量,嚴格控制氣體和固體污染物排放。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 度,加強建設項目后期管理力度,強化驗收環節管理,做好規劃項目施工、運行階段的環境監管。

3.完善監管保障體系。各職能部門應提前介入,為項目勘 察設計等前期工作提供政策咨詢和實施保障。建立完善綠色交通發展戰略規劃體系、標準規范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和組織保障體 系,提升服務與管理能力。完善環境風險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構建更加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網絡。

九、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綜合交通規劃建設工作推進體系,加強省、市、縣三級協調聯動,形成推動重大綜合交通基礎設施 規劃建設的整體合力。圍繞土地、資金等重點要素保障,研究提出加快綜合交通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央企、周邊省份的銜接與合作,積極對上爭取相 關政策支持,統籌協調處理項目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難點問題,為項目建設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強化推進機制。省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完善工作措施,加快工作進度,確保相關任務落實到位、責任分工到 位,有序推進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鐵路、公路、水運、民航、油氣管網等各專項規劃應與本規劃充分銜接。加強部門合作溝通 配合,協調推進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加強規劃實施事中事后監管和動態監測分析,適時開展中期評估、環境影響跟蹤評估和建 設項目后評估,及時動態調整。各市政府要結合實際,細化落實目標任務,各市規劃要與本規劃配套銜接,形成全省上下整體推 進的良好機制。

 (三)強化體制創新。建立健全 “大交通”體制機制,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協同管理、一體服務,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 序的市場體系。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理順資產管理關系,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大 力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投融資格局。繼續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鐵路建設資源,做大做強鐵路建設 平臺,加快鐵路項目建設。推進公路管理體制改革,明晰事權、分清職責,逐步理順各級政府在公路建設、運營和養護管理中的 關系。積極推進航空和機場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沿海港口資源整合,實現高效一體協同發展。

(四)強化人才支撐。發揮重點科研平臺、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的主體作用,加快綜合交通運輸人才隊伍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省內高校交通領域專業優勢,加強校企合作,加快培養亟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加強交通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和 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引進,制定落實人才使用與激勵的政策措施,提升教育培訓的基礎條件和軟硬件環境,為全省綜合交通發展提 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來源:山東省政府網站